编者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专门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希望江苏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市委党校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地方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智慧力量。8月8日,禹仁朋老师的文章《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泰州作为》在《泰州日报》理论版发表。 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泰州作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一个城市的发展之基。当今世界谁的产业链更有优势、更具韧性、更为稳定,谁就会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主导、实现跃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专门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希望江苏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殷殷嘱托鼓舞人心,切切希望催人奋进。泰州这座特色鲜明的产业名城,多年来持续打造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技术船舶、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能源六条重点产业链,已经形成了一批驰名中外的“泰州造”产品。可以说,在强链补链延链方面泰州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 深耕细作优势产业,建强产业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其中以扬子江药业集团、济川药业集团、兴达钢帘线、新世纪造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工业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内有名的单打冠军。建强产业链,首先要深挖现有产业链潜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市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规模优势、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加快实施全市工业技改提级行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技术改造领域,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产业链结构和价值新提升,力争在细分领域培育更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继而形成增长新动能。其次,构建产业链创新生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孵化、人才培养等。积极实施面向培育计划企业的“一企一策”行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最后,超前谋划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每个时期都有基于特定技术的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都源于前一时代的新兴产业。超前谋划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中国医药城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攻坚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药品进口口岸等重大产业平台的深度融合,力争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发展增量。 着力攻坚短板弱项,补齐产业链。当前我市产业链总体安全可控,但是对标党中央、省委高质量的发展部署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补齐产业链,首先要建立产业链预警机制。加强我市现有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上中下游配套企业的监测,及时梳理评估当前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为企业提供基于原材料、销售网、人才、资金、智能转型、科技创新平台等精准纾困政策,帮助企业稳定生产。其次,优化企业间合作交流。一方面,抓好本土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协作,通过创新协同的融通机制,有效补齐企业发展中的短板,增强产业发展的韧性。另一方面,拓展区域间合作机制。依托我市作为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和长三角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通过多地联席协商会议制度,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共创跨区域协同发展新空间。最后,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培养、引进和用好各类优秀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产品附加值。 聚力向上下游拓宽,延长产业链。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市场销售和服务环节。延长产业链,首先要鼓励龙头企业转变为“链主”。链主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领头雁,在产业链上拥有强大的号召力,他们往往能通过自身的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带领产业形成雁阵集群效应。鼓励有能力和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升级为链主企业进而吸引更多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其次,有的放矢实行针对性招商。根据我市产业优势和资源要素,重点围绕“链主”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进行针对性招商,最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确保产业体系安全可控。最后,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提升。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哪里营商环境好,项目、人才、资金就往哪里走。坚持以优质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政策制度和高质高效的“店小二”服务,为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打造强生态圈,持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经济教研室 禹仁朋)
|